發布時間:2023年05月08日
李海燕,廣東梅州市梅江區人,1989年08月出生,2012年畢業于我校09級環境與藝術設計專業,廣東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鄉土專家,中國農技協百強鄉土人才,鄉村振興人才驛站人才庫特聘專家,梅江區非遺土法染布和程鄉繭綢兩個項目的傳承人,慢食客家自媒體創始人、客家非遺文化挖掘者,現任梅州市鉑菲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梅州市程鄉繭綢文化研究院院長。
三農達人尋味“鄉愁”,讓客家美食“走紅”海內外
李海燕在學生時期主修工筆畫、素描、色彩、篆刻、版畫,后跟隨老師學習植物土法染布技藝,輔修工業設計專業,為她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畢業后,開始對項目活動策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此為主攻方向,2012年創辦人梅州市愛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后于2018年轉型為自媒體人,并創辦梅州市鉑菲實業有限公司和旗下品牌“慢食客家”。李海燕表示,傳統的文化不能忘,作為一名三農短視頻達人,希望能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把這些封存已久的古法、古物賦予活力,用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展現出農村新生活、鄉村新風貌。
成為自媒體人近5年間,李海燕及團隊走訪了梅州當地100多個村莊,拍攝超120個視頻,用鏡頭將封存在鄉村田野間的燦爛文明挖掘出來,讓觀眾了解非遺文化背后的技藝傳承,也讓更多人認識到鄉土文化、民風民俗是鄉村建設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
隨著視頻在網絡上的熱傳,谷殼茶、發粄、白渡牛肉干等一批梅州美食逐漸被發揚光大,也為鄉村帶來了更多的發展和就業。
借力短視頻,客家美食香飄“出圈”。?從主攻活動策劃到三農自媒體人,談到“慢食客家”的創辦初衷,李海燕表示,網絡上各類美食創作視頻,畫面拍攝精致、食物色香誘人,可是關于客家美食的視頻大部分都拍攝隨意、制作粗糙,沒有展現出客家美食文化的魅力。于是她回到家鄉創業、招募團隊,帶著他們上山下鄉,挖掘隱藏在鄉村中的美好。
從2019年拍攝至今,李海燕及團隊已經走訪了梅州100多個村莊,用超120個短視頻記錄家鄉的非遺文化、特色產品。這些視頻的全網播放量超1000w+,全網點贊量破11w+ ,并通過視頻帶貨的方式實現品牌產品的輸出。
由于“慢食客家”視頻的爆火,很多非梅州本地的粉絲也開始跟著視頻學習做起了傳統的客家菜。身為鄉土專家的李海燕也擔起了傳道授業的重任,開始了她的美食文化傳播之旅。
尋味鄉愁,客家美食“走紅”海內外。李海燕及團隊在拍攝中通過食物的選材、制作方法以及背后的習俗文化,展現客家人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本土風情,勾勒出一幅幅梅州風土故事視頻畫面?!奥晨图摇钡亩桃曨l在網絡上傳播,勾起了不少遠在他鄉的客家人對故土的眷戀和鄉愁記憶。
2019年,后臺收到一個來自美國的私信,想找尋自己爺爺小時候寄養在梅州姑姑家,經常吃過的一種餅,希望有生之年還能再吃到記憶中的味道?!坝谑俏覀內サ搅怂煽?,找尋到了這個爺爺記憶中的‘企爐餅’,并給他郵寄過去。盡管這只是一件小事,但它堅定了我繼續拍攝客家美食的責任和意義?!崩詈Q嗾f。
2020年春節,加拿大客屬會通過網絡上的一個視頻聯系到李海燕,希望慢食客家團隊能在線上教大家制作客家人過年常吃的傳統美食——“發粄”。通過一場線上美食制作交流會,讓更多的海外年輕客家人通過食物鏈接情感,感受到來自家鄉的關懷。
如今全球有超過8000萬的客家人,他們漂泊在外,在網上刷到介紹自己家鄉美食的短視頻,既能一解大家腦海深處的鄉愁記憶,又能將客家風味送到世界各地。
2019年李海燕榮獲廣東省農村電子商務協會農旅專業委員會頒發的“鄉村旅游策劃達人”稱號;2020年榮獲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合作社抖音金牌實訓營”十佳自媒體;2021年,李海燕被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為省農村鄉土專家,中國農技協百強鄉土人才,入選2021年梅州市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專家智庫、入選第二屆全國百個“巾幗好網民故事”。2022年受聘成為廣東科貿職業學院餐旅學院“客座教授”,同年受聘成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傳統文化創新學院研究員。李海燕榮獲廣東省教育廳頒發的“2022年繼續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全民學習之星”,2022年植物土法染布傳習所(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榮獲“領頭雁”廣東大學生鄉村幫扶計劃示范項目。2022年李海燕被評定為廣東省鄉村工匠副高級職稱。
李海燕參加了省農業農村廳聯合有關部門共同舉辦2022年 “建行杯”廣東省第二屆農村創業創新大賽并榮獲平臺服務類二等獎,她的作品及事跡在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廣東經濟科教頻道等各大媒體推出《農村雙創看廣東》專題報道,講述著發掘廣東農村創業創新者的鄉村振興故事。
【工匠精神】植物土法染布染出藍白世界
李海燕在大學學習建筑設計時發現,當下流行的建筑軟裝,大多以國外風格為主,她開始思索,是否將其融入中國傳統元素,讓傳統與時尚得以融合?!按蠖r,我開始跟同學一起前往貴州、云南等地的一些村寨探尋植物土法染布的技法。我發現跟外界接觸不多的村寨,還保留著非常傳統的工藝,然而會這門手藝的前輩大多年老,這項技藝無法得到傳承?!边@段外出尋訪的經歷也為她之后開啟植物土法染布之路奠定了基礎。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海燕在一場客家服飾的展覽中發現,過去的客家服飾大多采用藍染技法,而“客家藍衫”則是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征。2012年畢業回鄉后,她便開始探尋客家服飾的藍染與云貴地區少數民族扎染的共通性。
“藍染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偶然性?!奔兲烊坏拿?、麻通過綁扎、浸泡、氧化和晾曬,讓布料擁有獨一無二的藍色?!皩W習藍染需要很大的耐心,要學會‘養缸’,不斷調整染料的配比,染缸的狀態決定了成品的效果?!崩詈Q嗾f。經過無數次對染料成分和布料的試驗,李海燕已經熟練掌握了傳統的藍染技藝,并不斷探索創新,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同時,李海燕還對傳統圖案和樣式進行了改良,更加注重產品的實用性、簡約性。
“染缸里面其實是有‘生命’的,是‘活’的,養好染缸,染出來的布才會漂亮?!痹诿分菔忻方瓍^長沙鎮小密村的植物土法染布傳習所,面對來訪者李海燕如是說。
2021年,李海燕這位80后的被認定為縣級非遺植物土法染布的傳承人。
?
圖-從染缸中拿出浸染好的布料,并將各種道具剝離
圖-進入染缸的布料,根據藍色深淺和花色確定浸染的時間和次數
圖-全部工序完成后,將成品展開并晾干,各種圖案出現在眼前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鼻?,是古人染色的靛青染料;藍,是藍草,它的根有個人們熟知的名字——板藍根。藍染是一種古老的印染工藝,最早出現于秦漢時期?!八{染的主要原料是藍靛,而藍靛是藍草植物的葉莖經水解發酵制成的泥膏狀染料。中國早在《詩經》中就記載了人們采集藍草、茜草、梔子等植物染色的歷史?!崩詈Q嗾f。
圖-夾染:用夾子將不同形狀的模板與布料夾住進行浸染
圖-云染:用手將布料做出云的形狀進行浸染
圖-蠟染:用蠟刀在布料上以蠟“作畫”覆蓋進行浸染
圖-扎染:將布料扎成不同形狀進行浸染
圖-藍染讓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并且喜愛,自己動手制作體驗其中樂趣
植物土法染布傳習所成立以來,李海燕堅持開設藍染親子體驗課程,每到周末都為小朋友示范、講解藍染技藝,帶他們體驗藍染的過程?!拔蚁Mㄟ^自己的努力,能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藍染,讓‘一抹藍’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崩詈Q嗾f。
線上線下聯動,助力家鄉農旅經濟發展
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導致種植戶200多畝的辣椒滯銷田頭,李海燕得知后第一時間幫忙牽線蔬菜批發市場以及一畝田等線上購銷平臺,解決了農戶的燃眉之急。再后來,本地企業開發的梅菜扣肉預制菜遇到了梅菜干供應量跟不上的難題。李海燕主動和企業合作,借助慢食客家這一平臺聯系到很多種植加工梅菜干的農戶。通過和農戶直接對接合作保價收購的形式,不僅使農戶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又解決了企業生產的原材料供應問題。
此外,為了幫助農戶利用互聯網進行電商銷售,身為鄉土專家的李海燕也開始運用自己多年的新媒體運營知識和經驗,為農戶想辦法、出招。最初是開設一些公益的線下小范圍交流會,教大家最基本的操作,包括平臺賬號注冊、開店、直播設備購買等;后來提供一些農企品牌打造的經驗及咨詢服務,幫助他們做好產品的包裝設計和文化IP構建。“現在我們也搭建了自己的供應鏈渠道,開始整合優質的農特產品對外進行輸出。”李海燕說。
2022年,李海燕受邀參與了《中華大百科全書》第三版飲食百科粵菜部分的撰寫,她所創辦的“慢食客家”榮獲第八屆廣東省網絡文化精品宣傳推廣活動“嶺南特色作品”,作品《返鄉青年的茶味道》入圍廣東省農業廳“鄉村振興睇廣東”精選短視頻,打響了清涼山百年谷殼茶的名氣。
“能夠被評為鄉土專家,我感到很榮幸也同時體會到了厚重的使命感。”傳統的文化不能忘,作為自媒體接力人,李海燕表示,一定要把那些封存的文化挖掘出來,重新賦予活力,讓它們更好的流傳。